8月18日,全国光影助学工程第六届研学营在“动力之都、制造名城”株洲正式开营。济南特殊教育中心一群怀揣摄影梦想的学员,带着对光影艺术的热忱与憧憬抵达现场,与全国各地的摄影爱好者齐聚一堂。他们将共同开启为期五天的光影探索之旅,内心充盈着期待与激动。


抵达酒店入住后,热烈的氛围扑面而来。学员们在签名墙上留下了稚嫩却坚定的签名,领取了“光影筑梦・童眸视界”定制伴手礼。伴手礼中蕴含的真挚心意驱散了彼此的陌生感,让学员们迅速融入光影大家庭。

开营仪式上,株洲市摄影家协会主席廖云子强调:“株洲的工业文明与自然山水,本身就是生动的摄影课堂。”随后公布了涵盖醴陵瓷谷、炎帝陵等地的研学路线。学员们认真聆听路线介绍,手中的相机仿佛已盛满期待,在心中悄然规划起拍摄方向。


研学首站来到醴陵渌江书院,“湘东第一书院”的飞檐斗拱与苍松翠柏掩映间,仿佛萦绕着百年书声。学员们缓步穿行于讲堂、斋舍间,指尖轻抚石碑上的斑驳铭文,凝神凝望展柜中的典籍文物,用相机镜头捕捉那些承载历史温度的细节。

研学队伍随后走进醴陵陶瓷艺术馆,馆内釉色流转的釉下五彩瓷,淋漓尽致地展现出“白如玉、明如镜、薄如纸、声如磬”的经典特质。其温润如玉的质感与灵动的色彩,瞬间吸引了学员们的目光。大家手持相机,专注捕捉釉色的流动韵律,唯恐错过这千年陶瓷文化所蕴含的独特魅力。



在尚方窑内,学员们迎来了期待已久的陶艺实践。陶艺师傅亲自演示拉坯、塑形技巧并耐心指导,学员们纷纷挽起衣袖,揉泥、捏制、塑形,感受着陶土冰凉柔韧的触感与千变万化的可塑性。随着指尖的按压与提拉,原本普通的泥块渐渐显露出杯、碗、瓶的雏形,学员们内心的成就感油然而生,难以言表。



一日清晨,学员们怀着崇敬走进秋瑾故居,聆听其突破束缚、追求真理的事迹,眼眶渐湿。大家与百年前的秋瑾产生精神共鸣,亦联想到当代科研工作者的突破精神,并用相机定格晨光中的青砖黛瓦。






离开故居,研学队伍前往株洲制造名城展示中心。展厅内,铁路机车、航空发动机、新材料等展品,尽显“动力之都”的实力与雄心,无声诉说工业发展历程。


研学队伍随后走进株洲市博物馆,午后阳光斜照展厅,馆内纹饰繁复的古青铜器、见证工业崛起的机床齿轮、泛黄的历史文献等珍贵文物,如史诗般铺展株洲从青铜时代到工业重镇的历史变迁与文化积淀。学员们屏息聆听讲解员讲述文物背后的故事,当得知株洲曾是江南陶瓷技艺的重要发源地时,纷纷驻足凝视展柜中釉色温润的古陶瓷,指尖轻触玻璃展柜,仿佛触摸到千年工匠掌心的温度。那些在陶土中凝练的审美追求与精益求精的造物精神,与昨日尚方窑的实践体验形成跨越时空的呼应,让大家深刻感受到工匠精神在当代科研创新中的延续与回响。

研学最后一站是株洲市翔为航空公司,学员们近距离观赏飞机模型,聆听航空技术介绍,眼中满是憧憬,快门不停,定格“逐梦蓝天”的向往。




研学收官日,学员们聆听朱宪民、刘合、番吉三位专家的摄影讲座,深化对“摄影传情述事”的认知,更添对摄影艺术的热爱。下午的摄影大展开出全国300件学生作品,学员们驻足观展,感受同龄人的影像视角。






夜幕降临,颁奖典礼拉开帷幕。济南特教中心的学员们见证着同伴依次登台领奖:刘恒善获金徽章奖,吕德豪获银徽章奖,孙晨浩获铜徽章奖,李长全获新星章奖。


在颁奖结束后,济南特殊教育中心的学生还表演了手语歌《如愿》,展现了特殊教育赋能下,学生们在艺术表达与自我成长中的突破与自信,也以独特的方式诠释了《如愿》中 “以平凡之力赴岁月之约” 的深层内涵,让现场观众深切感受到生命突破局限、绽放光芒的动人力量,更传递出 “每个梦想都值得被看见,每份努力都终将被肯定” 的美好信念。
此次研学,学员们不仅用镜头定格了株洲的光影、文化与精神,更在逐梦路上收获了成长的力量,那些按下快门的瞬间、触动心灵的感动,化作特殊成长旅程中的珍贵印记,为他们的摄影梦想注入了更坚定的勇气。
|